close

IMGP0319  IMGP0312    

之前,蘇師兄和我分別幾次,常說:<我生命甚麼時候結束,不知道?>當時的喉癌已經好了,醫生也說這是另外不關聯的癌。記得我很天真的回他,點點頭還笑笑,心想:那有可能?

喪家師姐一再告訴他:你要爭氣一點,不要讓這些師兄姊丟臉!我很佩服師姐在這過程中一路很堅強;她說:上天捉弄人,能力強先走,他比較好命,讓我留下來受苦。

孟子說:「不恥不若人,何若人有?」。恥使人自尊自重,不自暴自棄;耶穌在廟宇佈教,一大羣人圍著他聽。刑名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被拘的婦人來,把她放在羣衆當中,向耶穌說:「這婦人是正在行淫時被拿著的,摩西在法律中吩咐過我們,像這樣的人應用石頭打死,你說怎麼辦呢?」耶穌彎下身子來用指畫地,好像沒聽見他們。他們繼續著問,耶穌於是抬起身子來向他們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就讓誰先拿石頭打她。」說完又彎下身子用指畫地。他們聽到這話,各人心裏都有內疚,一個一個地走出去,從最老的到最後的,只剩下耶穌,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。耶穌抬起身子來向她說:「婦女,告你狀的人到那裏去了呢?沒有人定你的罪麼?」她說:「沒有人,我主。」耶穌說:「我也不定你的罪,去罷,以後不要再犯了。」

這令人對於他的胸懷起偉大崇高之感,我們不能人人有耶穌的無邊的愛,但是我們人人都有幾分羞惡之心。有羞惡之心先必發現自己的欠缺,發現了自己的欠缺,以為恥。覺得非努力把它降服下去,顯出自己的尊嚴不可,於是設法來彌補欠缺,結果不但欠缺彌補起來,而且所達到的成就還比平常更優越。

「羞惡之心」,一詞出於孟子,他以為是「義之端」,這樣就是說行為適宜或恰到好處,須從羞惡之心出發。朱熹分羞惡為兩事,以為「羞是羞己之惡,惡是惡人之惡。」其實只要是惡,在己者可羞可惡,在人者可惡亦可羞。就對己說羞惡之心起因於自尊情操。人生來就有向上心,無論在學識、才能、道德、地位各方面,總想達到甚至於超過流行於所屬社會的最高標準。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,顯得自己比人低下,就自以為恥。恥可以說就是道德情操的基礎。他們趨善避惡,與其說是出於良心或責任心,不如說是出於羞惡之心,一方面不甘居下流,一方面看重社會的同情心;如果有太多寬宥的精神充類至盡,我們不就要姑息養奸,任世間一切罪孽過惡漫延,惡人愈可橫行無忌,社會的混濁也就愈不易澄清。我們對人有羞惡之心,才能嫉惡如仇,才肯努力去消除世間罪惡。

 

秘書長說得對,我們班沒有解散,我們永遠站在正義的線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情操 道德
    全站熱搜

    迎家世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